星期五, 10月 05, 2007

文化、經濟與下一步

在今年的最後一篇文章,我試圖去思考大環境與藝術/文化的關係,總覺得大眾應該多認識文化的生產力。上篇我寫「商品必須是文化」,是說明當下商業世界的趨勢,而宏觀的經濟,也應注入文化觀點,破除傳統思維的拘囿。

柔南依斯干達經濟特區和北馬走廊經濟特區啟動了,緊接下來還有東海岸經濟走廊和東馬發展走廊。在這個發展勢頭上,許多人說要趕快在附近購置產業,也有人趕著到那裡集資創業。

這幾大經濟特區要搞哪方面的經濟,勢必對我國起著深遠的影響,你能告訴我,你將預見我國未來的經濟型態是怎樣子的嗎?

談到經濟發展,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檢視國內的商業文化,反省以下的問題:

如果你不認識任何高官或企業(客戶或供應商)的大老闆,是不是就很難做成生意?

尋租(Rent-seeking)模式是不是困住了我們的思維模式?

商譽、誠信是不是得通過政商關係來確認?

我們的商業/經濟創新與效率在哪裡?

不管你是老闆或打工仔,只要你在馬來西亞的工商界活動,上述課題你一定很熟悉。只不過大多數人選擇現有模式的按排,因為他們認為人仍要面對現實,他們不願相信自己有其他的能力,例如在不熟悉的領域冒險、創新、改善服務和產品、市場開拓等等。縱使他們有能力,也要確保把能力使在刀口處,確保萬無一失,一蹴可幾。

這到底是怎樣的文化,怎樣的價值觀?

商業是離不開文化的,我們有怎樣的文化思維與價值觀,就有怎樣的商業成就。文化若沒有鼓動創新,價值觀沒有隨著改革而進步,我們的經濟領域,以至於政治發展將走向何處?

走一趟商場,我們所見的商品,普遍上無不強調外來品牌,造就了社會大眾「拿來主義」的簡便思維,這樣的文化取向,令我們不禁擔心創造性的經濟如何產生?

筆者從事的藝術管理,看起來是在處理微觀的表演、藝術品、出版的買賣與效率按排。然而,我也覺得藝術環境的改善與政策的制定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文化政策不是增訂版的藝術管理章程和系統建制,而是涉及國人價值觀與引發創意的環境塑造,在在影響著國本與國力。

許多人從具體的風格商品聲稱,創意是看不見的競爭力,同樣在文化範疇,我們也可從言行舉止看出國人的品格與教養,這兩者在經濟發展備具關鍵。你說不是嗎?

因此,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應該是一個綑綁式的配套思維,相互依存,不應該分離作業。

甚至,我覺得應該由文化政策主導經濟和政治發展!企業人多一點人文思考,政治人來點創意,整個社會將發生質的變化,我們將以全新的觀點去思索未來的挑戰。

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正在尋求突破和優勢,而且也到了轉型的關口,希望在未來三十年到五十年,可以有一個新的競爭形態。不過這期間,商業文化也應該轉型,未來應該是講求創意與管理的時代,將來的企業家與工作者依靠知識與智財開拓新局。

因此,我們要拼棄那些不公平,不具生產力的商業文化與政策,防止它們牽絆著我們前進,而文化導向的思維是一種發展可能。

星期四, 8月 09, 2007

商品必須是文化

又快到中秋時分,餅食商家已經圍繞在你身旁,廣告一波接一波,目不暇給,讓你甚難抉擇,到底哪種合您口味,哪種包裝禮盒適合送給親友與生意夥伴。

再多一個月,又是開齋節,由本地大企業呈現,意含文化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大製作廣告,已經多次在電視機前播映,教我們既感動與深思。固定每年的佳節廣告總是能引來話題。

如果廣告是商品的代碼,你有沒有發現到很多成功的企業,都已將文化與生活風格導入產品的行銷企劃中。如果你不相信,大可走入國內各個標誌性的社區,其周圍商圈主要販售與行銷的產品與服務,訴說著這個社區生活風格與文化取向,並且引領著其他社區驅近,群起仿效。

僅僅於十年前,我還在感受「法蘭克福學派」的教侮,反省文化工業扼殺人類創造與感受藝術、美學的能力,不耻文化成為商品的附庸。

十年後,我仍牢記這些教侮,但也對文化與經濟的關係改觀。

無可否認,消費是現代社會主要的文化場域。購買商品不只是慾望所驅,更多的是,我們透過消費來建構自己的生活世界。

因此當下的企業十分了解,商品的流通與我們的文化價值觀息息相關,他們可能在迎合你的價值觀,可能也在改變你的價值觀。

台灣劉維公教授在《風格社會》裡寫道:消費的目的是在消費符號,而另一方面消費商品的生產是在創造符號價值。

換句話說,符號是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的共同命脈。在當代消費社會,愈來愈多產品的價值不是在於功用好壞(使用價值)或是價格高低(交換價值),而是文化意義(符號價值)與美學享受(體驗價值)。這種對產品的價值改變,成為現今資本主義有效的獲利基礎。

如果文化經濟愈來愈明顯,那麼我們首先要恭喜那些文學作家、畫家、音樂家、攝影師、建築師、設計師、表演工作者、傳播媒體工作人員。因為他們擁有編製符號的能力,擅長為事物追尋意義、創造意義,賦予意義。

許多品牌因此與我們愈親近了。例如重新喚起感恩的余仁生、提醒親情比身份地位重要的國油以及呼喚集體記憶與味覺的舊街場咖啡等等。

另一方面,文化一直是旅遊業的火車頭,因此不難理解我國數個具有歷史的地方遊客不斷,如果這些地方沒有輸入生活歷史與文化故事,所有場景都只是冷冰冰的建築組合,廟還是廟,街道就是街道。一旦加進了故事,遊客就會產生認同,其餘相關商品就會自然而然的流動。

許多旅遊勝地的本地商家雖然在銷售一些文化商品與藝術品,但他們只知道從海外直接進口,而不去開發屬於本土的創意產品,只會讓遊客(不論是本地或海外)感覺似曾相識,缺少新鮮感和深度體驗,這樣抄取短線的商業運作,就像殺雞取卵,不是長遠之計。

經濟活動就是文化活動,商品必須是文化。現在不管你是商家或是文化工作者,都將是一個全新的機會與思路,彼此成為親密戰友,共同為本地的經濟努力。

星期二, 6月 05, 2007

你今天藝術了嗎?

當年台灣最火紅的入口網站「 奇摩」 未被雅虎收購前,曾經用過一個很著名的廣告文案:「你今天奇摩了嗎?」。相信大家都似曾相識吧,類同的廣告用語也曾在大馬一個法國廊酒品牌出現過 :「你今天D.O.M了嗎?」

如果兩者反映的是一種社會趨勢和需求(資訊和健康),那我們什麼時候可以聽到這樣的日常關切語:「你今天龔萬輝了嗎?」(閱讀文學)、「你今天蔡明亮了嗎?」(看電影)、「你今天譚紹賢了嗎?」(逛畫廊)、「你今天手集團了嗎?」(看表演藝術)

一個品牌的誔生反映一種社會的心靈需求,今天我們要求大馬人從閱讀、看電影、逛畫廊發展至創作者品牌的認同,的確需要很長很長的路。

在藝術文化這一行,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們的美感(術)文化教育還要加強。這裡有兩層面的意思,一是我們的美育根底還不夠深,導致藝術創作者的水平一般,欣賞者更是跟不上,二是不夠廣,搞藝術和鑑賞的人的社群好像都無法擴大。

大家都將焦點和原由歸咎於學校教育的不足。

無可否認,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我們將所有的問題都往學校教育裡去推,顯然只會加重學校教育的責任而又無補於事。學校體制的改革是否能反映社會的腳步,值得我們深思,傳統制式一體化的安排只能塑造會聽話的小孩,難以培養個性創意充分發展的天才。

對於離開校園的我們,要學習和擁有這些藝術文化資本就更加難了。儘管我們的環境不缺書店、畫廊、劇場、博物館等等,我們可以去參觀,但不一定具備進入作品的能力。

因此我們需要藝術文化的普通教育。

我這裡不去談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化資本,因為對於不同人有相異的看法,例如對企業而言,文化資本具有整合作用,好的文化能夠對人、財、物進行有效的整合,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美國方面已經預言, MFA(Master of Fine Arts)將取代MBA,成為企業最渴求的人才。這不是泛泛而論,而是經過學者實證研究的結果。

在先進國家,教育推廣做得比較全面,除了大學會成立終身教育或繼續教育中心為社區服務,一些商業機構也會加入教育培訓這個領域,其中不乏藝術文化的課程。

近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的一位企業家徐莉玲,斥資上億元,只為了籌辦一所學習文化和創意的公司,在台灣文化界引起巨大的迴響。這所集合上百位台灣藝文和創意菁英的 學學文創志業,最特殊之處在於回歸向師傅學習的私 塾,以小班經營,從而達到文化傳承最微妙精美的教學經驗。

教育的形式不拘一格,我個人十分讚賞 檳城古蹟信託會所推行的 「城市小孩 」(Anak-anak Kota)民間古蹟教育以及隆雪華堂所舉辦的舊飛機路古蹟導覽,這些都是能經年累月提供大眾有關本土文化的體驗式教育,在國外十分流行。

當然,在全國各地有許多美育工作者努力不懈地為大人小孩提供美感教育,但因為缺乏整合與串連,讓我們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我覺得藝術管理專才應該參與和規劃這些民間資源,讓藝術文化團隊能夠顯現他們的力量,進而讓民眾認識文化教育的新趨勢與意義,提升國民的文化素質。這些看起來是政府文化部的工作,但民間團體和商業組織一樣可以辦得到,而且會辦得更好。

我們期待這麼一天,當你我見面,你會問: 「你今天藝術/閱讀了嗎?」

星期一, 4月 02, 2007

城市美:人民廣場需要藝術家

二十年前的世界盃期間,我的同學們因為受足球盛事感染,也紛紛挑戰隔壁班同學下場,組隊踢球。我想那也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與美好記憶。

我就讀的尊孔是一所沒有草操的學校,為了踢球,我們的同學四處打聽那裡有球場,下課後一大班人相約,搭公車赴指定球場開戰。那時候離開學校最近的球場是華體草操,位置就在富都車站旁,偌大的綠地讓我們的青春奔馳,去感受足球的威力。

就在我離開學校不久,2020年口號響徹雲漢之時,綠地不見了,鋼骨水泥起來了。突然之間,金融風暴偷襲,建築停擺,所謂的「人民廣場」( Plaza Rakyat ),儼然變成「金融風暴紀念工場」,它不只是國家發展的重大教訓,現在已經變為城市裡,一個感官上的負累,每天當我上班乘坐便捷的輕快鐵經過時,心裡都會抽痛,嘆我遠去的華體草操。




人民廣場以及諸如此類的爛尾樓,就像人體上的腫瘤和傷疤,它們在城市裡腫脹發濃,引起惡臭,帶給市民無限的沮喪與難堪。

城市景觀的美醜所表現的是該市民的審美以及藝術管理能力。到底吉隆坡人在這兩方面合格嗎?

審美能力是直觀感受結合客觀影響的,就個人而言,直觀感受是最容易體會的,美或醜給自己的感覺是相當直接而主觀的,直觀感受即是所謂的純粹美感。不過有時候我們的美感難免為思考所牽動,例如聯想到以前的美好的事情,或者受到潮流的驅使,影響著我們的美感品味。

無論如何,城市裡不缺藝術家與設計高手,他們有足夠的審美能力,化腐朽為神奇。

想像一下,停建中的人民廣場裝置上採用環保原料設計而成的新穎風車,並著以顏色,風起時就會啟動工場的夢幻感覺。又或者,讓藝術家們透過畫筆在建築體重點部位染上想像光影,而裝置藝術家則運用空間感覺吊掛起或布置充滿意義符號的飾品,讓觀者或遠或近地,從各個角度觀賞。

也許這樣,這裡就不再是一座巨大的爛尾樓,而是市民的巨大美術館,它比一般美術館提供另一種感官經驗。

我們可以預料到這樣的藝術計劃在落實的時候,必定遭遇困難與質疑,因此藝術管理者 的角色 居中溝通協調,讓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被照顧到,以及掃除一些有形與無形障礙,例如業者與政府的態度、財務的問題。既然因為財困才不得已停擺工程,如今要做一些不切實際的美化工程,恐怕又要花一筆預算,是否太不應該呢?藝術管理者必須說服業者,同時提出方案解決資金的問題,並且代發申辦公文,讓政府行政部門批準 。

人民廣場只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個案,藝術家和藝術管理者其實可以為城市貢獻很多想像力。我們的關心範圍應該從自己的家往外擴大,大馬的家庭一般都會將自己的室內加以裝潢,讓居家環境賞心悅目,與此同時,也應該參與城市/社區景觀的建設,小方面從給予社區意見,大方面到發動美化運動不一而足。


當城市市民都關心城市的美感課題(例如最近中國廣州建築與環境藝術委員會建議以「黃灰色」作為廣州市的主色調,卻遭遇來自建築、美術學者專家,以及建商、民眾的共同反對),這個城市才算得上是講究生活品質的地方,才能被認可為先進的安樂窩,城市的魅力由此散發,人民的財富由此聚集與定義。

星期六, 1月 27, 2007

一條粗大的長尾

從事藝術管理,除了要對藝術有基本的認識,更要對商管的新思潮保持敏感的觸覺。

我們有時候不得不佩服美國人在創意,尤其在商業思想方面的創造能力,總是一波接一波,令人目不暇給。藍海策略的餘波還在蕩漾,長尾理論即豎起來引起眾人的注意。不管是藍海或是長尾,兩本書的論點都對文化產業帶來啟示,值得我們研讀。

「文化」這個詞原本就給許多人的感覺是崇高的(還是高不可攀的那種),尤其一扯到精緻文化或藝術表演,就更加曲高和寡了。現在如果拿去賣錢,恐怕還會笑死人。

但是,長尾理論卻打破了這個觀點,點燃文化人的希望。希望雖然點燃,長尾可不一定變成一條可賺錢的長尾,它還是得變成一條粗大的長尾。

什麼是粗大的長尾?
首先還是得先說「長尾」的特別之處。一般在商品市場,總是分為暢銷品和非暢銷品。而其中20%所謂的暢銷商品佔了80%的市場銷售額。過去的迷思是:所有的商家都去殺入紅海,務必將自己的商品變為其中的暢銷品,以求取最大的銷售額。至於佔20%銷售額的剩餘80%商品,即是所謂的「長尾」,它的商品類目很多,即拖得很長,又是慢銷的產品。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些80%的商品,它正是反映人類多元心理需求的差異,代表著世界至所以美麗的顏色系譜。當我們來到講求個性的年代,長尾就顯現它的意義。我們要承認它,接受它,並且讓它變為粗大。

我在閱讀《長尾理論》的時候,特別留意長尾商品如何讓商家獲利,許多書評作者並沒有提及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所強調的,儘管長尾商品因為有網路的輔助,讓顧客和商品可以完美見面,可是商家也得建立在「經濟規模」的基礎上,把這條長尾加粗加大。所以,商家和文化人樂觀之餘,也必須在自己的產品行銷管理上,下一番功夫。

如果我們將表演藝術或畫作來和其他的生活商品來比較,前者無疑會被消費者列為次要考量,長尾理論提醒我們文化人不要灰心,其實再冷門的東西,你還是可以找到你要的欣賞者和消費者。只是在行銷和管理方面,我們還是學得不夠。直到最近我們才聽說有一些關於藝術管理的課程,讓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有精進的機會。在藝術管理上,如果個人力量缺乏,也許可以採取集體合作方式,以建立一個有利於文化管理的機制,為開發藝術市場而努力。

這幾年,最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的是泰國曼谷,這個過去以旅遊聞名的大都會,目前正晉身為亞洲的創意中心。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裡,也許你會發現所謂的泰國風格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由國家政府主導的泰國廚房,也正在挑逗全世界的味蕾,各地的泰式餐廳也越來越多。如果去到曼谷,最讓人驚艷,除了專業的艷歌艷舞,還有一個風靡眾生的創意市集和曼谷創意設計中心。也許泰國政府有明見,深切了解「軟力量」的重要,所以主動創造了許多有利於文化的行銷機制,我認為我國的民間和政府也可運用創意,來為自己造勢,打造粗大長尾。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長尾商品就是你的藍海,藍海策略就是為了長尾。

星期四, 1月 25, 2007

多文為富

承蒙《普門》邀請撰寫「三人行」專欄,開篇第一章,我想借題發揮,就〈多文為富〉欄名的起因說明。而未來一年的系列文章也會與此相關,就我投身的行業所發生的而又引人發省的事件與大家分享,並同時呈現這個行業的新觀念與新資訊。

「多文為富」原意為「以學問淵博為富有」。源出語本禮記˙儒行:「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我且曲其意,將「文」解為「文化」,雖離原意,亦當不遠。

話從頭說。自大學畢業後,將近七八年的時間,我投身於圖書產業,這是一個古老又而日日創新的行業。我從圖書下游往上划,又從上游向下走,從一個小編輯到企劃主編,從一個連鎖書店店員到獨立書店企劃經理,往來馬台中美德,雖然並沒有什麼小成就,但它讓我深刻認識這個行業的多樣性,既充滿趣味,讓我著迷。因此,雖然有幾年不在這個行業了,今天我仍關注它的發展。

自從網際網絡打通以後,圖書產業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出版到通路,無一不受巨大影響。閱讀也起了微妙變化,有者樂觀其成,更多的悲觀以待。其中原因日後將會詳述。只是緩慢行進的大馬讀者,尚不能完全體認知識獲取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猶視閱讀為悠哉之餘的偶然活動,深深地打擊著本地圖書業者的壯志與大計。

我們希望 「落後」 之識應該帶來激勵的。

進入千禧年,我們發現許多與大馬同級而又有點超前的國家,為了應付新的挑戰,重新為國家經濟定位,找尋新的出路,他們製訂了以 「文化產業」為戰略的新國策。在世紀的初始,我認識到「出版」、「電影」、「廣告」、「藝術」、「音樂」和、「電動游戲」等等原來是他們所謂的「文化產業」,是最典型的產業項目。

老牌工商大國英國,為了挽回昔日的雄風,是開動這個產業列車的車長,丹麥、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中國政府亦重整自己的文化資產,趕搭這趟世紀列車, 展開「拚經濟,也要拚文化」的各項大業。四年前,大馬的馮久玲也提出了「文化是好生意」,並且著書立說,點出了世界經濟的新趨勢,那就是「產業文化化」和「文化產業化」,世界經濟已進入另一個新時代,在華文世界迴響很大。不過在本地種子始終沒有發芽,還看不到成果。

也許你要問究竟什麼是文化產業?有學者說那是一個「後溫飽產業」,或者說是「小康產業」,當經濟發展到不愁溫飽之時,即是文化產業的飛起契機。我想馬來西亞應該也到了這個階段,我們不難發現民眾也漸漸注意起自己的個性發展,品味感覺了。但是這個「品味運動」目前還是很小規模,還不夠多元,使得各個相關行業還不夠蓬勃。

儘管後來我離開圖書產業,選擇了藝術管理和傳播教育行業,我仍覺得自己沒有離開這個充滿期待和挑戰的文化產業,自己也希望它是大馬未來一個很有發展潛能的產業,今日我有幸參與,興奮之情與懼怯之心無不日日相伴,尤祈禱自己的知識與能力一日千里,與世同步。

開此欄,最期盼的是透過資訊分享,讓大家知道文化的可為,並向各方家請益,指點一二。先此道謝。

星期日, 7月 02, 2006

【文化事業發展與品牌經營】研習營Cultural Business & Branding Workshop


擁有開創文化事業的熱忱
我們也要懂得如何經營文化事業

當中國、台灣、泰國、韓國、新加坡等國都視文化創意產業為「下一個繁榮產業」之時,我們的文化與企業人才是否還在苦苦掙扎,尋求生存之道。文化事業不僅創意為先,行銷與管理能力亦是事業保障與發展的基本要素。五觀藝術管理創辦人桂雅文以多年輔導文化企業與政府個案的豐富經驗,為我們帶來國際成功經驗,提供新穎有效的商業模式,帶動我們實務思考,並且特地各別為您的文化事業把脈,探索問題。


上課日期:7月22(六) & 7月23日(日)
時間:10:00am-4:00pm
上課地點:邵氏大廈紫藤文化廣場 Lot L1-01, 1st Floor, Shaw Parade, Changkat Thambi Dollah Off Jalan Pudu, 55100 Kuala Lumpur
課程費用:每人RM450(兩天課程,含報名費、學費、材料費、午餐及茶點),團體報名(五人或以上)每人RM400
報名資格:歡迎表演藝術工作者、藝術家、作家、藝廊、出版社、劇團、藝術科系師生、獨立電影工作者、書店、媒體、社團、企業和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參加。
研習營目的:
1. 帶動新觀念案例和實務經驗
2. 引動創意思考與學習力。
3. 幫助解決現況問題。
4. 彼此交流。
講座內容:
1. 文化事業的品牌故事。
2. 如何經營文化特色。
3. 文化行銷的要素。
4. 文化事業的商業模式
5. 創意思考
研習營結構:
1. 觀念導入
2. 思考練習和討論
3. 個人諮詢Meeting with Aven.

講師:桂雅文(Aven Kuei) 五觀藝術管理總監;MeDA,博物館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美國伊利諾州州立大學社區藝術管理碩士、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藝術史與藝術理論博物館管理組博士候選人。著作《愛上博物館》榮獲2001年聯合報讀書人‧年度好書。譯作《社區藝術管理》《新博物館管理》《獨立策展人》《藝術管理這一行》等。職場經驗:中國生產力中心/全面品質提昇運動/專案經理、華茂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講師。代表作品:地震教育園區整體規劃研究案與921地震二週年特展。2003年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菁英赴英專業計劃」智庫類獲獎人


報名方式:
1.傳真報名:填妥報名表,傳真到03-40436240(
許先生
2.電話報名:請洽012-2196480(許先生)、012-2131810(姚先生)
3.電郵報名:workshop@art-synergy.com
4.報名表格下載: http://www.art-synergy.com/wp-content/uploads/2006/06/YANXIYIN.jpg
5.付款方式:請將“活動費用”存匯至       
Alliance Bank (Puchong Jaya Branch)    
12088-0-01-003141-5    
戶名:Fine Art Synergy
6. 報名截止:即日起至7月15日(六)

策劃承辦:迂野閣文化事業工作室、藝脈
協辦單位: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MeDA博物館教育發展協會、大將書行




Cultural Business & Branding Workshop

Lecturer: Aven Kuei, The Founder of Museum Educatio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Taiwan. She started her own company Five Senses Art Management nine years ago. It is the first museum and arts management consultancy in Taiwan. Her book “I Love Museum” won United Press Best Book Award in 2001.

Objective of the Workshop:
1. Explore Innovative Concept, Cases, and Experience
2. Creative Thinking and Learning
3. Solutions to Overcome Problems
4. Interactive and Interchange
Content:
1. Branding Stories of Cultural Business
2. How to Positioning Your Features
3. The Strategies of Art Marketing
4. Business Models
5. Creative Thinking
Structure of Workshop:
1. Concept Lead-in
2. Thinking Exercises and Discussion
3. Meeting with Aven Kuei.

Date: 22-23, July 2006
Time: 10:00am-4:00pm
Venue: Purple Cane Tea Square, Lot L1-01, 1st Floor, Shaw Parade, Changkat Thambi Dollah Off Jalan Pudu, 55100 Kuala Lumpur

Contact:
Mr. Koh Doh Tat (012-2196480), Mr. Yaw Ay Yee (012-2131810)
Fax: 03-40436240

Fee: Individual Registrations: RM450 per person ; Registrations for 5 or more persons: RM400 per person
Application Form Download: http://www.art-synergy.com/wp-content/uploads/2006/06/YANXIYIN.jpg


Who Should Attend:Performing Artist, fine art artist, curator, writer, gallery manager, publisher, art educator and students, independent film maker, bookshop manager,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community, corporate and other who are interest.

Organizer: Fine Art Synergy, Yuyege Cultural WorkshopCo-organizer: Five Senses Art Management, Museum Educatio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Mentor Bookstores Sdn. Bhd.